6月22日,在理塘县濯桑乡的萝卜种植基地,农机手降央熟练地驾驶着拣石机作业。下班后,他就可以回到位于基地附近汉戈村的家里。对于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他感到十分满意。
今年38岁的降央曾因家庭负担重、收入低等被纳入贫困户。年开始,降央通过组织的就业招聘会进入理塘县就业帮扶基地(康藏阳光公司)。最初的工作是萝卜采收工,工作虽然繁忙,但是工资待遇不错,有时候日薪能挣元,关键是能照顾家庭。根据自己的技能优势,降央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很快从采收部门调岗到农机驾驶部,担任了农机驾驶工作,也从以小时结算的临时工变成了固定工,月工资达到元,解决了就业问题,他家也于年脱了贫。现在,降央在康藏阳光公司的农机驾驶部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并成为产季的固定驾驶员之一。
像降央一样,家中有8口人的木拉镇细忠村的尼玛,因为自身没有技能,也无法经常外出务工。年9月,年青的尼玛主动报名参加理塘县开展的摩托车维修培训班。他很珍惜培训机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经常向培训同学及授课老师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到了一技之长。年底,尼玛就近就地在自家门口开起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虫草采集期间,他上山采集虫草,平时就帮助村民维修摩托车,尼玛维修技术过硬,不仅减轻了就近村民上县维修所需费用负担,本人也实现了致富增收。现维修店生意稳定,月收入元以上。
木拉镇作尼村的90后青年降央,当过兵见过世面的他,想到外面去闯荡一下。在招聘会上,被广东省珠海市华人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录用。部队养成的良好习惯,让降央很快适应了沿海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新工作,他虚心地向老员工请教,学技术、学经验。凭着积极肯学和踏实苦干,不断努力的降央从一名普通流水线工人,成长为一名生产管理人员,每月工资也从最初的多元增加到现在每月扣除五险一金后的多元,自己也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47岁的志玛,年从拉波镇德古村异地搬迁至县城高城镇城西移民新村(白塔社区)。丈夫四年前去世后,加之儿子一直在外读书,独居的她生活过的很孤单无助。平常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能依靠亲戚和街坊邻居,没有收入来源。“我快50岁了,按理说,这个年纪工作都没人要了,可是没想到,年到家附近的密奇奇公司工作以来,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每个月收入都元左右,同时密奇奇公司年分红还拿到了元,很喜欢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志玛高兴地说到。
高城镇哈戈村的90后女孩根秋志玛,年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年底在甘孜州朗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任职,跟公司团队参与建设理塘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通过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工作经验积累,逐渐了解电子商务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年3月,根秋志玛注册了自己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入驻理塘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被作为当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对象,提供了免费的工作场地,并参加了由县就业局组织的创业培训,享受了创业补贴1万元。年,公司销售理塘县农特产品达余万元。
像这样经过“菜单式”培训,实现“对胃口”就业的案例,在理塘县还有很多很多……“我县在技能培训项目制定上,采取‘菜单式’培训,即以‘群众想学什么,我们就为群众开展什么培训’为原则,改变了以往盲目的培训方式,培训项目很对群众‘胃口’,培训的质量自然有了保障。”理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泽仁拥金说。
近四年来,理塘县共举办技能培训期,参训人,让80%以上的参训农牧民实现灵活就业,为20名创业者发放了创业补贴。通过建立就业帮扶基地,促进了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理塘县现有州级就业帮扶基地5个,目前吸纳脱贫劳动力78人。为加强浙江省钱塘区与理塘县两地横向交流,采取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帮扶,并于年7月成立了“塘塘”就业服务中心。今年,理塘县抓住川藏铁路(理塘段)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助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理塘县委宣传部叶强平
编辑/黄炼
责编/青麦拉姆
审核/刘云
分享、收藏、点赞、再看安排一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