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大庆还有1天
祝愿迪庆的明天更美好
——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树芬
“因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年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闻名全球的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它是传说中消失的地平线,是世人梦中的世外桃源。那里就是我的家乡,巍峨的雪山,广阔的牧场,清澈的湖水。作为一名迪庆人,我感到很自豪,也时常向别人介绍迪庆香格里拉。”近日,记者采访王树芬,她讲述了在迪庆生活工作的经历。记者:今年适逢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您作为一名恢复高考后首批通过读书走出来的迪庆人,毕业后又义无反顾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当时是怎么想的?王树芬:
我出生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一个普通藏族农牧民家庭。那时还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末期,成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年少的我切身感到民生多艰,一颗长大了要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的信念种子悄然在心中萌芽。年7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我参加高考并取得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在时任中甸县一中校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怀着能够成为一名藏族女工程师、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我毅然选报并顺利考入了昆明工学院冶金系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分配时,按照在校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排名,我被分配到冶金专业学生最向往、专业最对口的云南省冶金厅。当时,正值少数民族地区百业待兴、迫切需要大学毕业生参与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作为一名来自藏区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甚至没做太多考虑,就放弃了在省城昆明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回到了当时还很贫困落后、偏僻封闭的家乡工作。
80年代初的迪庆,工作生活条件与省城昆明相差实在太远,对于基层公社的一名工作人员来说,即使想去一趟省城昆明都属太过奢侈的想法。当时,最可惜的是,到基层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热爱并辛苦学习多年的专业,还有那个当工程师的梦想。因为当时的迪庆州没有冶金工业,也没有从事冶金专业工作的机会。虽然放弃了很多,但家乡的需要和呼唤,就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的贫穷和落后,把家乡建设成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
记者:作为一名迪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人,特别是作为迪庆经济社会改革开放期、转型期的参与者,能否介绍一下当时情况及思考?王树芬:
改革开放之初的迪庆,春雷滚滚,人们压抑许久的激情终于得到了释放,可能由于耽误得太久了,需要夜以继日工作才能赶上吧!随着改革开放,迪庆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各条战线都极度缺乏人才。
我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就迅速压上了重担,被任命为中甸县大中甸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当时也是激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每天抢着干、争着干,心里只是想着工作、工作。后来,在迪庆州工交局、州委组织部、州乡镇企业管理局任职,短短几年换了多个岗位,中间还参加了为期一年的第一期省委*校青干班学习,系统学习了*的理论,更加坚定了跟*走的信念。
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改革的春风再吹遍神州大地,迪庆藏区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时任迪庆州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的我,也积极响应州委的号召,毅然辞去了副局长的职务,放弃了已经安稳踏实的工作和生活,去创办乡镇集体企业,成为迪庆州第一个下海的女企业家。我带着几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中甸县康奔实业集团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当时,我的爱人在部队工作,孩子还上着幼儿园,但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我只能时常勉励自己,“既然选择了创业,不管前面有路没路,那都得闯出一条路来。”为了开发新产品、找市场、谈项目,可以说是不辞辛劳,甚至几次因劳累晕倒在办公室里。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康奔实业集团公司很快走上正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轻集体小企业发展成迪庆州首家股份制企业,成为了迪庆州最有创新力的企业,是迪庆州的吸纳就业人员大户之一,被媒体誉为“为藏区的改革开放吹起了一股新风”。
年9月,在组织的关心下,在群众的信任下,32岁的我当选为迪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分管财政、金融、税务、工业、国有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以及扶贫等工作。在荣幸之余,心中感到的是一份更加沉甸甸的责任。为此,我利用一切能挤出来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经济理论知识。在组织的安排下,我还参加了在香港组织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从遥远的西南边陲的大深山里走出来,到了繁花似锦的大都市,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发展的差距。那次香港培训的所学、所见、所闻,也给我来了一次头脑风暴,市场经济意识再次被唤醒,市场经济思维进一步得到强化。站在世界经济发达的高点看迪庆,把家乡建设得更好的心情更加急迫。就这样边学边干,我考虑,像迪庆州这样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招商合作实现要素聚集,从而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作为分管工业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州长,在州委、州政府提出的“远学上海,近联昆明”精神指导下,我大力推动迪昆经济合作,引入资金对硕多岗河进行水电梯级开发,深入推动国企改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关心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努力栽好经济发展环境的“梧桐树”,先后引进中国国电集团、昆钢集团、环太酒店、松茸加工厂等企业到迪庆栖息筑巢,为迪庆经济迈出新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这些企业仍然是迪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作为一名迪庆籍的领导干部,虽然离开家乡工作十多年了,但是您一直时刻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