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疯会自己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40516/4389693.html从成都平原出发,沿川藏公路线西行,穿过二郎山隧道,就走进了有着“世界地理奇观”之称的横断山系,走进了藏汉两个民族分界地的康巴地区,也走进了作为康巴主体的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州下辖18个县,幅员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山地占据着整个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九,这些山地又被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长江水系的2千8百多条河流切割成各种大小不同与海拔不一样的复杂地型板块,垂直落差高达6千多米。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地方,多元文化对这一区域的影响十分久远,于是形成了民居建筑结构的多样化和布局多样性。如今,这些多姿多彩的民居建筑,成了甘孜州这个“藏族民俗文化大观园”里的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横断山系不仅山多水多,也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充足的木材为人们修建房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走进这片土地,随处都可以看到,这里除少数高寒的山地和草原外,大多数居民住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按地貌划分,河谷地带一般为农区或半农半牧区,人们以从事农业为主,兼顾牧事,都有固定的居所,村寨聚落大都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建。
藏族人修建房屋前,一般要请喇嘛或卦师占卦卜算,卦师根据历算和佛经中的相关条文,选择地基和确定开工日期。另外,占卦也是为了选择房址时避开“天三角”和“地三角”的地形,因为三角形是藏传佛教镇妖驱魔用的图形,属不吉利的图案。开工前要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通常,建房的工匠由主人雇请,普通的体力活则由亲朋好友义务担当。房屋封顶意味着主体工程即将完成,这时全村寨的人都要来帮忙,场面十分热闹。房屋建成后,还会再请喇嘛念经开光,以喝酒跳舞的方式表示庆贺。
这种房屋叫“崩空”,在藏语里,“崩”是木头架起来的意思,“空”是房子之意,全称就是“木头架起的房屋”,建筑学称“井干式”建筑。因其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抗震性,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甘孜州北部一般都建造这种房屋。
“崩空”藏房的墙体一般以原色为主,有的也刷以白色,二层以上的木料部分则涂以红褐色,另用黑白二色点缀檩头及房檐。民间设计房屋以柱子数量决定建筑面积,一般以40至50根的居多,最多的可达70至80根,只有家境困难者才建十几根柱子的小房子。道孚、炉霍一带地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较为强烈的地震,因而人们都选用较粗的木料做房柱。这幢房屋的中柱需二人以上合围,让人惊叹,也给人以稳重之感。
这里的改进型房屋,已不在底楼和院坝里关养牲畜,客厅与厨房的单设,使得环境与居室卫生有了明显的改善。为了增加采光效果,还在底楼和二层之间设置了天井,增加了窗户的数量。将独木梯改为宽大楼梯,使上下楼层也十分方便和安全。
进入二层,依次是客厅、寝室、经堂、客房、储藏室和厨房。如今,人们都用彩绘装饰四壁、望板和房梁,将雕刻的龙、凤凰、仙鹤等吉祥图案镶嵌在梁柱、门窗、壁柜和家具上,把房屋装饰得如同宫殿一般,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因受种种戒律的约束,过去即便是贵族也不能享用这样的装饰,只有宫殿和寺庙才允许饰以浓墨重彩。二楼的平台上设有煨桑的炉灶,每天黎明时分,房屋的主人都要在这里进行烟祭,而后再到经堂里叩拜,为神龛上的油灯添油、换圣水等。
在平房上加装四周通风的石板屋顶,是这里古老的民居式样,新龙拉日玛石板屋聚落群是这类建筑的代表。白玉、炉霍等地藏式楼房上加装的汉式瓦房顶,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这种改进大大减轻了为防止漏雨而年年加土夯筑和冬春扫雪带来的麻烦。
嶙峋的沙鲁里山脉由北向南呈一字排列,卡瓦洛雪山闪烁着熠熠银光,像是列队欢迎远方的客人。山下的雅砻江平缓地流过甘孜县城,一片片地里翻滚着麦浪,村寨里炊烟袅袅,不时传来清脆的歌声,给人以恬静、祥和之感。
甘孜寺下面有一大片老式的民居建筑,每户人家的院门一侧都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经幡杆,了解藏区的人都知道,这是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主要标志。这些“崩空”藏房显得有些低矮,用料也没那么奢华,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二楼的天井便是一例,其优点是解决了套间的采光问题。
另外,从天井内进入各房间或到楼顶,既安全又互不干扰。贴在外墙上的牛粪饼不仅是燃料,也起着装饰和保护墙体的作用,来自青藏高原以外的客人称这是很有高原味的一种习俗。
如果说道孚的“崩空”藏房华丽、气派的话,丹巴的“山寨碉楼”则可用粗犷、壮观来形容。当你走进大渡河峡谷,那美如童话的山寨,将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丹巴的冬季不是很长,春分后就一天天进入美的时节。
此时,蓝天衬着白云,撒满阳光的山寨一片翠绿,村前屋后白色的梨花含苞待放,粉红色的桃花也挂满繁枝,让人感受到“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到了秋天,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增添了几分斑澜的“山寨碉楼”,转眼间呈现出满地碧透,层林尽染的美丽景色。
据史料记载,丹巴的碉楼建筑始于元末明初,是整个藏区高碉建筑发育的核心地区,素有“千碉之国”之称。按碉楼的功能和类型划分,可分为寨碉、哨碉和家碉三类。寨碉以村寨或宗族为单位,建于村寨四周和交通要道口,供集体防卫或作战时使用。哨碉一般建在视野开阔的高处,派专人职守嘹望,相当于烽火台。家碉以家庭为单位,与住宅紧紧连为一体,以作储藏物品和防卫之用。按外部形状划分,有四角、八角、十三角等形状的碉,座座拔地擎天,最高的达60多米,矮的也有10余米。
“山寨碉楼”像一个盘腿打坐念经的人,据说这个式样取材于僧人的坐姿;房屋四角翘起的三角形尖顶,象征着神圣和勇敢,是守护神的化身。房屋的内部设置与其他地方的藏房大同小异,主要特点是碉与房的巧妙结合。
站在楼下往上看,只见高大的墙面平整如砥,棱角上下看不出一点歪斜,端庄稳固,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粗犷的地域风格,“山寨碉楼”是藏区最具代表性的作息兼顾、战居结合的民居建筑。西方学者早在清代就涉足康巴地区,称丹巴的“山寨碉楼”是“东方的金字塔”。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或在近代,房屋就是工事,来犯者攻至楼下,将简单易拆的独木梯搬走,想往上攻则非常困难。内宽外窄,呈漏斗型的小窗户,以及房屋背面的窥视小口,也是为了对付来犯者而设计的,可以说独木梯和小窗户是防盗、防劫、防战的产物。
沿川藏公路南线西行,翻过新都桥西面的高尔寺山,就是甘孜州的南部地区,继续西行翻越无名山就进入了乡城地界。乡城是藏语“恰称”的汉语音译,其含义为“佛珠”,因硕曲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像一根线把沿河两岸白珍珠般的村寨连成一串而得名。
藏族人视白色为最吉祥、最纯洁的颜色,把白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乡城人用白色装扮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居所,先民们也留下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一个名叫拉琼扎姆的仙女,身着白袍下凡人间,她见深色的大地好像少了点浅色,于是将身上的白袍点化成白土,泼撒在房屋和岩石上,瞬时,地上的房屋成了白色,坚硬的岩石也变成了松软的白土。”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也能感受到那是人们热爱自然和寄情于山水的一份情怀。
白藏房完全使用黏土夯筑,属土木结构建筑。每年秋末初冬,寺庙召开法会前,乡城人都会用白土淋刷外墙,当地民间称:“每浇注一次,等于点一千盏灯和诵一千遍平安经”。乡城人称碗柜为“甲丹”,意为“汉柜”。
据说这种碗柜为一位手艺超群的汉族木匠首创,因制作精细、美观实用在民间流传下来,为缅怀这位木匠,人们将碗柜取名为“汉柜”。“灶神”图案有固定的,也可随人们意愿而塑。传说“灶神”中的猫是派人远赴印度请来灭鼠护教的,是神的化身。因而无论怎样选择,唯有猫的图案必须塑上。
白色村庄中鹤立鸡群的夯土古碉也是乡城的一景。据史料记载,这些古碉系纳西木氏土司统治康南一带时所建。历经岁月沧桑的碉楼,已在这片土地上矗立了几百年,虽已斑驳剥蚀,隐约中透露出一丝悲凉,但也不失其雄浑与壮美。
帐篷因其搭设和拆卸随意被称为活动建筑。进入10月,就预示着高原冬天的来临,这一时段,牧民们都会陆续搬迁至冬季牧场,住进普通的平顶房内渡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到了来年5月,牧民们又会以帐篷为居住地,四处迁徒,过上几个月的游牧生活。
帐篷分牛毛帐篷和休闲帐篷两种,从事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是牛毛帐篷。通常,牧民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搭设帐篷。进帐篷往里看,左边是“阴帐”,是女性住的地方,平时加工奶制品,放置炊具和堆放燃料都在这边。右边是“阳帐”,是男性的住处,也用于堆放食物、鞍具、杂物和接待来客。帐篷正中上方设置佛龛,是供奉神佛的神圣之地。
到了牧区,可根据帐篷的外形尺寸,搭设数量,以及畜群的大小,判断出是大户还是小户,是贫苦人家还是富裕人家,如是富裕人家,一般还会在大帐篷左右搭设一个或多个小帐篷,或为长辈住处,或用以供养僧人,或用于接待来客;此外,还在拴养牛羊的某一位置搭设看守牲畜用的小帐篷。牧民一般以结伴的方式住在一块,其对象多以亲朋好友为主,这样的居住方式对付偷盗和野兽袭击牲畜最为有效。
上午,是一天中最忙的时段,当天空微微泛亮时,牧民就起床挤牛奶、擀牛粪饼、清理拴养牲畜的坝子,而后才喝早茶,提炼酥油、晒奶渣等。
牧区的女孩长到十二、三岁时,便开始学习纺线技术,从小耳濡目染,成为大姑娘时一般都能熟练地掌握编织技术。男孩也跟随长辈学做一些技巧活,如赶驮、驯马、缝制帐篷等。久而久之,便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忍耐力。假如您到了牧区,是否也有兴趣体验一下牧民的生活呢?
休闲帐篷多为白色,是牛毛帐篷衍生的建筑形式,一般用布料制作,有屋脊形、四方形、六棱形等。容纳三至五人的帐篷是最小的一种,用于出远门时晚间歇息,中型的可住十余人,大型的可容纳数十人乃至几百人,用于夏天或秋季的节日庆典等场合。
在甘孜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是牧区还是农区,都有使用白帐篷休闲渡假、玩耍娱乐的习俗。每当百花盛开时,人们都要抽出一些时间,穿上最鲜艳的服装,骑上最骏的马儿,带上帐篷和生活用具,在草地上搭帐扎营,过上一段古朴、浪漫的休闲生活。
如果举办大型庆典,霎时间,成百上千顶帐篷拔地而起,一座帐篷城便会出现在眼前,就像整个县城搬进了绿色的天地里。人们打起酥油茶,斟满青稞酒,互祝“扎西德勒”。当夜幕降临时,帐篷里便会亮起灯光,草地上则燃起殷红的篝火,映出舞蹈者时快时慢、忽高忽低的身影,宛如童话世界一般。年丰人旺,草原沉浸在欢乐的夜色中。
多吉彭措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