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地球日黄沙披绿点ldquo沙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314/8744654.html

核心阅读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威胁着全球2/3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阻击“地球癌症”扩散,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征战沙海,在我国北方筑起了“绿色长城”,为守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提供了一份“中国方案。”

立下愚公移山志,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矢志阻风挡沙守家园;誓让荒原变林海,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用60年造就世界最大人工林;蝶变天然避暑地,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持续治理“悬在首都头顶的一盆沙”……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沙中寻绿”再到“绿中看沙”,无数治沙人在与荒漠化的较量中战*沙、铺绿荫,在祖国北方夯实道道“绿色长城”,上演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中国奇迹。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绿化。

1

数说漫漫“披绿”路

“严防森林草原火灾,保护绿色发展成果。”类似的防火标语,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沙地中的新事物。“过去没有树哪有火,现在科尔沁也开始防火了。”穿行林海,市民郭大雷感慨万千。如今,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达23.7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2.1%,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科尔沁以西多公里的多伦县曾经“地不打粮,沙子埋房”。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离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仅多公里。年6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如今,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0.3%,昔日的风沙源成了避暑胜地。

科尔沁和多伦的浓浓绿意,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缩影。

年,我国开始实施东起黑龙江、西至*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52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8.5%,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35亿亩,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5.7%。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面积达5亿多亩……近几十年来,随着一项项“披绿”工程实施,我国荒漠化防治根基不断筑牢。数据显示,*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78亿亩。

宁夏白芨滩林场职工战“沙魔”。

同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我国先后出台了《防沙治沙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防沙治沙规划》,防沙治沙更加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星遥感影像显示的北方*沙中的绿色,正由星星点点蔓延成条条片片。

*河内蒙古段“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一度被视为“死亡之海”,牧民的房子甚至被沙子压垮。守卫家园、保卫*河,30多年来,库布其人不断与沙漠抗衡,在沙漠南缘飞播灌木固沙锁边林,北缘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则依托穿沙公路、河流,营造护路林、护堤林。如今,库布其沙漠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53%,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奇迹,*河中游*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也显著增强。

青藏高原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聚宝盆”,但一个“沙”字却占据了盆地过半的面积,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

“我们调整了部分自然保护区规划,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大幅度提升了生态资源质量,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了新路子。”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柴达木盆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84万公顷。随着环境日趋向好,柴达木盆地中的野生动物生存状况大为改观,火烈鸟、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在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

科研人员调查沙化土地。

2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这样强调。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尽管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主任、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副所长卢琦认为,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大量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亟待恢复和保护。一体化、系统性、综合治理体系不健全,是北方沙化治理面临的共性问题。

以京津冀为例,尽管沙尘天气的强度和频度较20世纪明显下降,但环境压力仍十分突出。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年)》指出,京津冀山地平原区人口密度大,生态空间和生态用水严重不足。同时,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植被退化较为严重,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

作为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防沙带范围还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甘肃、宁夏等9个省(区、市)个县(市、区、旗),以及*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98个团(场),总面积达万公顷。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应该治哪些、怎么治?

“北方防沙带区内地质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等差异大,各地区自然生态状况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不同地区在制定防治策略时要体现差异化、针对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赵廷宁告诉记者。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荣认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植被重建与恢复原则,保护好草地,严禁把草地变成林地或农用地,以防出现新的沙化。同时,应革新治沙理念,以生态系统整体恢复为目标,特别是土壤生境的恢复,而不是单一地强调植被盖度的增加,要把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放在首位。

甘肃治沙研究所*委书记、研究员赵明表示,精准治理是我国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赵明指出,“对症下药”是关键,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地理特征,设定不同的治理模式和目标。在京津冀城市群周边,沙化原因是人类过度砍伐、利用草地、林地等,治理就要植绿护绿,以恢复原始生态系统为目标;在河西走廊,治理目标是保护绿洲、保障区域群众生活质量不因沙漠化而降低,而不是要“消灭”沙漠;在北方防沙带内,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易导致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其防治关键是加强露天采场、堆场的综合治理。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开展了荒漠化监测,创新推广了低覆盖度治沙等一批新技术和新模式,治沙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3

点“沙”成“金”寻良策

只“绿”不“富”,成果难护。该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绿富同兴”?

“利用农废资源不仅能改良土壤、减少农业污染,还能进行生物防沙治沙。”甘肃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大军告诉记者。如今,在“六老汉”战风斗沙的甘肃省古浪县,*花滩移民区成立了食用菌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现代生物土壤结皮和植物综合固沙先进技术引入,在有效促进沙化土地生态修复的同时,也为戈壁农业发展增添了科技引擎。

仅有科技助力还不够润泽这方移民区。李大军坦言,生态恢复的“源头活水”面临两大缺失:“生态用水不足,这是因为年调配*河水量有限;生态修复资金不足,民间资本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

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苏海图嘎查的马忠强今年49岁,从牧民到卡车司机再到梭梭种植户,兜兜转转好多年的他,如今和许多当地人一样,用一捧土、一瓢水和棵棵树苗,守护着*沙中的家乡。

据了解,公益项目“一亿棵梭梭树”已经实施八年了。起初,公益组织给牧民启动资金或提供梭梭苗,但发现牧民们积极性不高,一度形成“种树不见树”的尴尬局面。“只有让公益项目、生态建设和经济目标相统一,才能提高老百姓参与家乡生态保护的积极性。”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总监孙静告诉记者,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推动沙产业产品的开发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肉苁蓉、锁阳、沙漠节水小米等,有效改善了农牧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截至年底,阿拉善地区累计种植沙生植物面积约.75万亩。马忠强全家嫁接在梭梭上的肉苁蓉年产达13吨左右,迈向小康不是梦。

而在青海,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在荒漠化土地上崛起,光照充足、空旷多风,成为沙漠、戈壁大规模发展光伏、风电项目的天然优势。有了大面积光伏板的遮挡,风沙小了,蒸发量大大降低,也有利于沙漠中草木的生长。

沙地种植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

4

中国经验的“六个结合”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