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在行动把光明送到ld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法 http://www.zgbdf.net/m/

在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项伟大战役中,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行动,成为脱贫攻坚大军中的重要一员。年民政部在全国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项目展示活动,各地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一个个凝聚着志愿者心血的项目,丰富了脱贫攻坚参与形式,彰显了志愿服务精神。今天,小编与你一起了解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项目:把光明送到“老少边穷”去。让我们一起为参与脱贫攻坚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们点赞。

把光明送到“老少边穷”去基本信息

实施单位:医院

服务领域:医疗扶贫

志愿者参与人数:人次

直接受益人群:人

项目风采

年9月,“慈善光明行”项目团队计划飞往*喀什叶城县,临行前48小时,项目发起人张兴儒教授病逝。9月4日凌晨,当人们还在酣睡之时,由李青松主任带队的上海眼科医疗队专家及志愿者们早已赶到了机场。那一刻的虹桥机场静谧无声,周围一片漆黑。机场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团队成员在门口等待安检,新老队员互相介绍和问候,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将在喀什叶城并肩作战,为名贫困居民诊断,做台手术,帮助名病患复明。

清晨5点一过,机场大厅的灯全亮了,像年张兴儒教授第一次带领团队去海拔多米的青藏高原义诊一样,大家排队经过安检,清点物资,托运行李,“一件,两件……东西齐了。”集合点名,“张兴儒!”无人回应。

12年,人,台手术,%成功

“把光明带去‘老少边穷’,把光明带去千家万户,让世界充满光明,让世界充满爱。”因为这样的梦想,12年前,一群医学界的眼科专家走到一起,他们商议决定,每年抽出10天时间,利用年假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免费为那些需要复明的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这个听起来似乎有些理想主义的念头,很快被提上日程。

大家说干就干,年9月,“慈善光明行”第一次行动,张兴儒教授带领一群专家来到青藏高原海拔多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佐钦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搭建了检查室和手术室,义诊患者例,手术18例。从那时开始,这一干,就是整整12年。

“慈善光明行”是一个纯民间的志愿团体,致力于中国贫困地区白内障复明的医疗扶贫活动,如今专家志愿者的数量已从最初的13人增长到73人,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有人之多。活动所需经费全部来自志愿者的捐赠,设备和器材也全部由参与行动的企业提供或购买。

每次活动前,项目团队都要先与本次目的地政府部门确认手术数量,采取“先预算后决算”的方式,将每一笔款项清单都公之于众。所有捐款的志愿者都被邀请亲自参与活动,要既出钱又出力,同时也由大家共同监督善款的使用。也正因如此,这支队伍才能成为上海眼科界乃至全国医学界的道德模范标杆之一。所谓润物细无声,12年的默默奉献,“光明使者”变成了志愿助人、医疗扶贫的正能量标志。

12年来,“慈善光明行”踏过了天山脚下的*青河、甘肃甘南*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河源头青海果洛、红色革命老区贵州习水县、西藏拉孜、甘肃瓜州、陕西安康石泉及*喀什叶城。12年来,“慈善光明行”累计服务小时,总共义诊患者人,实施手术台,手术成功率%。

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去叶城少一人

飞机在经过5小时的航行后到达乌鲁木齐,由于出发得早,大家都觉得饿了,于是在机场分食自带的面包和小食充饥。稍作休整后,志愿者再次坐上飞机前往喀什。两个小时后,他们在喀什见到了相别一年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校友、此次活动的同仁。队友们相互叙旧,谈着一年中各自的工作、家庭和生活,乘上大巴,5小时后抵达本次“慈善光明行”的目的地叶城。

叶城晚上7点却像上海的下午三四点,依然艳阳高照,丝毫没有夜幕降临的色调。经过了近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大家终于吃上了一碗热饭。饭后,本次“慈善光明行”的领队、医院的李青松主任召开第一次现场办公会,叶城医院的王陵院长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此时,全体队员才有时间正式在千里之外为张兴儒院长致哀。身在喀什叶城的44名志愿者手捧鲜花与蜡烛,无言鞠躬,当然,谁也无法参加在上海举行的追悼会了。在张兴儒教授的遗像前,大家唱起了《送战友》:“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凌晨两点半,其他志愿者已经睡下,负责手术设备的工程师才刚刚忙完。设备自外地运来,经长途颠簸,他们必须连夜赶医院进行安装和调试,以保证第二天的手术顺利开展。

这边忙完不到5个小时,天还未亮,李青松主任便出发医院进行实地勘察和工作安排。当地与北京时间有3小时的时差,叶城早上8点时天空才刚露鱼肚白。医院在上午10点半正常开始门诊,志愿者在上午9医院,并做好了开诊前的准备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头一天的门诊量非常大,患者医院挤个水泄不通。当天的现场情况也的确如此。患者在一楼大厅登记区进行个人资料登记,随后去二楼大厅视力检查处测视力,医院的医护人员将病人带到诊室进行筛查,确定对方需要立即收入院手术还是可以用药治疗,凡是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都会被带往住院部再次明确诊断,确定手术时间。最终所有人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结束最后一台手术。而这,仅仅是第一天。

光明之路通往叶城

两天奋战,叶城“慈善光明行”共义诊了人,手术患者名,复明率%,得到当地百姓和政府的一致好评。“光明使者”到来的消息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许多患者甚至赶了多公里路前来就诊。在总结会上,“慈善光明行”医院捐赠了价值1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耗材药品、器械及现金等。

在手术病人中,有一位名字叫玉素莆?达吾提的维吾尔族老人,他的父亲与当年第三五九旅中的一名班长是结拜兄弟,因此他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年轻时便加入中国共产*,是一名老*员。复明的那一刻,他对维汉一家亲、*人民大团结的信心更强了。他说,眼睛看得见了,他又可以去每家每户宣扬汉族同胞对维吾尔族同胞的情谊了,又可以去其他乡镇宣扬这次“慈善光明行”是汉族同胞免费为维族人民进行的义诊,是习近平总书记把光明带到了叶城,是中国共产*把光明之路建到了叶城。他还说,前段时间叶城都在下雨,连着下了很多天,你们一来,雨就停了。你们就像上天派来给我们送光明的使者,让我们走出黑暗,带我们走向晴天。“希望你们明年还能到叶城来,给更多人带去光明。”老人说。

接受免费手术的还有叶城最长寿的老人,今年岁,他说希望能再看一看自己的子孙,再看一看自己的家乡,志愿者实现了他的愿望。还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当为他揭开纱布的那一瞬间,他说他的世界又亮了。由于眼睛不好,看不见东西,小男孩已辍学很久,现在重见光明,明年他就可以重新回到学校了。他告诉志愿者,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给家乡人民看病,帮助更多的人。

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映照了“慈善光明行”的初心,“慈善光明行”发起人张兴儒教授生前常说:“我们要把光明送去‘老少边穷’地区,要把希望送到千家万户,多一点善,让世界充满爱。”志愿者对光明的执著和信念,以医术济贫困、献大爱助病患的决心,将引领他们把医疗扶贫送往更多贫困地方,把光明带给更多的人。

专家点评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进步,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落后状况,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仍然存在一些遗留的健康问题。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收入提升,身体健康也是应有之义。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人们普遍存在着“小病扛、大病拖”的状况,比如白内障并不属于难以治愈的疾病,但很多农村困难群众仍然当作“小病”来扛,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

在医疗扶贫工作中,“慈善光明行”至少有两个亮点值得学习:第一,这个项目很好地把握到了农村困难群众的日常需求,以自身专业特长来满足困难群众的健康需求,以悬壶济世的方式专业扶贫,体现了志愿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第二,志愿服务贵在坚持,一个项目从年做到今天,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志愿服务永不枯竭的动力,也体现出了志愿者们的事业心和高尚情怀。

来源:民政部网站

编辑:吴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