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救火小英雄赖宁,为何他的事迹在教材中被删 [复制链接]

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境内有一处非常有名的景点,名为海子山。

这里平均海拔在米,最高峰海拔米,是青藏高原地区最大的古冰体遗迹,而古冰帽也成了此地最具特色的旅游看点。

海子山现在已经成为了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里布满了形形色色的砾石和大小不一的湖泊,树木、河流,甚至野草都很少,倘若置身其中,就好像真的回到了冰河世纪。

去过那里的人,对海子山的印象也不太一样,有些人真心喜欢这里,能够近距离拥抱真实的大自然,着实能令人心神宁静,但也有些人被这里的荒凉打败了,发誓再也不会去第二次。

不过讲真的,那里的景色是真的很美,如果你有喧嚣的生活,还有一颗孤独的内心,不妨去那里走一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海子山除了景色优美外,还有一位让90后非常熟悉的名人,他曾经出现在90后的语文教材中,是语文老师多次提及的人物,在90后的校园名人墙上也几乎都有他的照片。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救火小英雄,他的名字叫赖宁,他因救火而牺牲,牺牲时年仅15岁。

在赖宁牺牲之后,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授予了他“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且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他学习。

这也是为何在当时赖宁会出现在课文中,他的照片会悬挂在各个学校中的原因所在了。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赖宁却逐渐被淡化了,他的事迹不仅在教材中被删,而且照片也被学校给摘下了,这究竟是为何?

背后的原因不简单,我们一起来看。

石棉县海子山突发大火

年3月,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海子山依然一片静谧,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一场大火将要席卷石棉县海子山。

赖宁是石棉县中学初二的学生,他的家就住在石棉县海子山下,在3月13日的下午,他正在家中做作业,原本暗淡的天空突然被一片火光笼罩,天地瞬间变成了一片红色。

原来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了山林火灾,在风势的影响下,山上瞬间成为了一片火海。

在海子山上不仅有大片森林,还有卫星电视转播台,更令人惧怕的是,附近还有一座石油公司的油库,一旦油库被点燃,后果将不堪设想。

石棉县的领导班子立即投入到了灭火之中,但由于火势太大,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被扑灭,于是当地领导号召民众一起投入到救火之中。

赖宁听闻之后,立即将冲出了家门,直奔火场,他甚至都没有告诉妈妈,便在家门口消失不见,只是他没有想到,这次离开便是永别。

赖宁跑到山上之后,立即投入到了灭火的行动之中,他学习大人的动作,对着火苗拼命挥舞手中的松枝,他虽然人小,但却丝毫没有喊累,直到夜色慢慢降临,他依然还在奋力灭火。

与小赖宁一起救火的还有不少学生,他们也同赖宁一样,积极灭火。

指挥灭火的县领导,看着这些孩子们天黑依然不肯回家,实在是太危险了,便命令相关干部将这些学生强行用汽车送到山下去。

小英雄赖宁偷偷溜回去救火

赖宁听闻要被送下山,自然是一百个不情愿,因为这时候山上的大火依然没有被扑灭,在大人们的多次要求下,赖宁和同学们相继被拉上了车。

当这些学生们被送到山下后,他们纷纷回到了自己家中,满怀期待地希望大火早点被扑灭。

不过赖宁却觉得自己不能这样等着,虽然自己还小,但也是能帮忙灭火的,于是当其他同学都回家后,赖宁又偷偷地溜回到了山上,继续救火。

后来大人们又多次将小赖宁送到山下,可是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溜回到火场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当地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经过一夜的奋战,石棉县海子山上的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多亩森林被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也毫发无损,石油油库也平安无事,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但是赖宁的妈妈却一夜未眠,因为她的儿子至今未归,当赖宁丢失的消息被人们知晓后,众人开始寻找赖宁。

经过人们不断寻找,3月14日的上午,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

赖宁的右臂抱着一颗松树,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爬的姿势,人们的眼眶红了,小小的赖宁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救火英雄。

两个月之后,赖宁被评为了革命烈士,他的事迹也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赖宁也成为了当时教育学生的好榜样。

赖宁精神是否真的已经过时?

进入21世纪之后,小英雄赖宁的事迹却出人意料地被逐渐淡化,不仅教科书中不见了他的踪影,而且原本在学校名人墙上的照片也被摘下了。

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教育家们认为赖宁精神已经过时了,在赖宁的事迹中,过度宣扬和鼓励了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这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相符。

仔细想想,这种观点确实很有道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由于心智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完全成熟,鼓励他们见义勇为是极其危险的。

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面前,连很多成年人都无法自保,如果鼓励未成年人参与到其中,这样只会酿成更多的悲剧,

不可否认的是,赖宁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永远学习的,但是却不是未成年人该去效仿的,当危险来临之际,他们要做的并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对抗危险,而是要先学会如何自保和如何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在现如今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也删去了其中关于“见义勇为”的叙述,只是鼓励孩子们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亦明确规定,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活动。

赖宁的事迹从教科书中被删除,也并不是为了要抹去赖宁的这种精神,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这一变化也意味着,人们已经走出了那种不切实际的鼓励孩子见义勇为的道德高调误区,不得不说是一种与时俱进。

虽然我们在学校中已经见不到赖宁的照片了,但他永远是救火小英雄,他的事迹也不会被抹去,他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对此,您认同吗?参考资料:《赖宁的世界》等。

(图网,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