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从甘孜县出发前往中国最大尼姑寺亚 [复制链接]

1#
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最大的尼姑寺——白玉县亚青寺

早上8点,我们从甘孜县出发前往中国最大尼姑寺——亚青寺。

亚青寺,离甘孜县城公里,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昌台区阿察乡境内,坐落在川藏公路北线之上,喇嘛阿秋仁波切建于公元年,是与色达佛学院齐名的大型修学地,属于宁玛派寺院。

到达亚青寺时还下着小雪,它位于章台大草原中间,建在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地势开阔,海拔四千米左右,温度较低。我们将车停在寺内停车场,三五成群的觉姆(藏语女尊者称尼姑)和扎巴(男僧、喇嘛)在等车外出。这里不是景区,进寺也不要票,每人刷身份证就可进入。

前方多米的左手边是壮观的寺庙建筑,走近它,有稀稀拉拉的觉姆、扎巴和佛教信徒围着大殿的转经筒在转经,突然一个觉姆晕倒了被众人抬去医治了。右手边是一排排独立的小房子,很简陋,看见一个小房门开着,我们走了进去,只见七八个扎巴集中在一个小房子里,有几个年轻的扎巴正在做饭,他们说吃完饭就开始念经。

沿着大路,我们向山上走去,因不是景区没有导游,我们问了几个觉姆,她们只是笑笑,不回答我们。我们觉得奇怪。突然有个觉姆主动用普通话跟我打招呼:请问你的相机是佳能的吗?我能看看吗?可能她看我背着相机,主动打招呼,口音中带着东北味儿。

我也很好奇,就和她聊起来:“我的相机是佳能5D3,你对相机挺熟悉的吗?”

她说:“我也有相机,是尼康的。”

我说:“你们也能拍照?相机是自己买的,还是寺院配的?”

她说:“寺院配的主机和一个境头,我主要是负责协助上师管理一些事务,也在网上上传资料与其他寺院交流。平时寺院开展活动也拍照当资料保存。”

我说:“你有几个镜头?”

她说:“有24—70、70—焦段的,寺院配了一个,另一个是家里出钱买的。”

我说:“那你家在哪里?”

她说:“在东北。”

我更好奇了:“那你怎么跑这么远到这里的?”

和她交谈了解到:她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在北京工作过几年,谈过男朋友,在北京打工时,碰到了一位上师(有分量的老师),在上师的点化下皈依佛门,30岁出家,今年已有10年。她来此地快3年,目的是静修。

听说她是学过国际贸易的大学生,我们以俗人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像她这样半路出家的,在我短浅的见识中,要么是爱情受挫,要么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等,总之是遇到了不顺利之事导致。

她说出家之后,与以前的男朋友也断了,与世俗的同学朋友们也断了来往,现在是一心向佛,静心修炼。

她说刚开始时,她的家人都不理解她,强烈反对她出家。这我能理解,父母辛苦地供应她上大学,希望她正常的工作、结婚生子过正常人的生活,这对每一个父母来讲都不是过分的要求。后来,她反复向她的姐姐和父母宣讲佛教的大爱、大孝,现在他们慢慢对她有了一定的理解,每月还支助她一定的生活费。因她每月只有——元的生活费,也就是寺院给她们每月的念经费。我问她念经费是如何得来的,她说有的是信佛的人家有事请她们去念经做法事给的费用,有的是居士捐赠的。她相机的镜头也是家人赞助的。

她很健谈,路上也有其他游客加入了我们的谈话。不停地有年轻的觉姆从我们身边过,她们对我们也很好奇。有个小孩眼睛大大的,穿的衣服和觉姆的不一样,觉姆们都穿着裼红色的袍子,而她穿着普通的藏族,我们很不解。她给我们解释说:亚青寺的觉姆绝大多数是藏族女性,她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受藏区传统文化影响,女性地位相对较低,来亚青出家的觉姆中,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不会汉语,在寺庙出家修行的过程也是她们学习文化的过程,十八岁以后才能正式当觉姆,你们看到的这个小孩,是跟着姐姐们来到这里学习修行的,因为不到十八岁不是真正的觉姆,所以她们不能穿觉姆的袍子。

难怪我们向碰到的觉姆打招呼问话,她们只是笑而不答呢,原来她们听不懂汉语。

有的觉姆从她身边过,主动用汉语和她打招呼。她向我们解释说,她们和她一样是汉族,会汉语,像她们这样的汉族觉姆寺院里有几百人。

她介绍说,这里也有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来修行的。未成年的男孩子可以随母亲住在觉姆区。

我不知道她们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也许她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但是她们的共同目的是来此修炼的。

亚青寺现有两万余僧尼,以河为界分为扎巴、觉姆两区,是藏区很有影响的大寺庙。觉姆住的区域扎巴是不能去的,但是觉姆和扎巴可以在经堂或路上遇见,他们都穿着相同的裼红色的袍子,头上没有头发,一时有点分不清是觉姆或是扎巴,后来见多了,我就从他们穿的鞋子上分辨,觉姆们喜爱穿色彩亮一些的鞋子,鞋码小一些。

因相机结缘,我们聊得挺投缘,她主动给我们当起了向导,我们担心影响她的事,她说刚好这会儿有点时间。

她领着我们先来到喇嘛阿秋仁波切经堂,她说她也只来过一次,向管理的扎巴说明我们想了解一些大师的情况后,为我们开了绿灯,她说这个寺院是大师建的,大师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据她的前辈们说,大师圆静时很神奇,身体缩得很小。大师走后,他生前居住的地方仍然保持着原样,以纪念大师。

她又领着我们来到觉姆们上课的地方,觉姆们下午两点钟准备考试,地上铺着红毯,经堂空间比较大,能坐几百人,我们脱鞋进去,因有向导领着,没人拦我们,因之前我问过能否照相的,她说可以。我走到讲台中间,准备给正在学习准备考试的觉姆照相,她们示意我不能站在讲台上,我赶紧换了一个角度,觉姆们都很年轻,有的很坦然对着镜头微笑,有的害羞地用书遮着脸,有时又悄悄地偷看,我坐下来跟她们近距离地接触,发现我说的话,她们也听不懂。下来后,我问她为什么不能站在讲台上,她说讲台是个很神圣的地方,只有上师讲课可以。

随后,她又领着我们穿过一座桥,这座桥是通往觉姆们住的“小岛”,“小岛”上有万余间红色的小盒子房,绕河而建形成了一大片壮观的景色,远观只觉得它是一片风景,走近它,感觉条件很艰苦,路面不太平,有的地方是土路,小房子都是用木头搭建,外面为了挡风用塑料纸蒙着,有的时间长了,塑料纸有些破了,风一吹发出很大的响声,房子很小,只够放一张单人床,她们的一切衣、食、住、静修等都在这里进行,这里海拔0多米,属高寒地带,天气寒冷,就算是夏季七八月份早晚的温度也就几度而已,我穿着羽绒服还没感到温暖,生活环境相当的艰苦。我们还看到几个觉姆正联合一起搬运一根头准备修房子,一看那件房子有点要歪,不修的话可能会倒塌。这本来是男人干的活,现在因觉姆区只能由她们自己干了。她们住的房子都由她们自己盖、维修,一切都是自力更生。有的做饭和取暖用煤炉子,有的还在烧柴。我问她的房子是不是自己盖的?她说是借用一个朋友的。她条件相对稍微好些,用电炉子取暖。

看到小房子一间挨着一间,密度很大,中间通道不畅,电线纵横交错,很凌乱,担心发生火灾,消防车都无法进入救援。就此,她说确实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以前也发生过火灾,现在将进行消防通道的改造。我想,也许这里将和色达佛学院一样进行重新改造,现在的环境将发生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若干年后也许面貌大改,希望重新改造能改善觉姆们的居住环境。

觉姆们在如此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情况,能够静心修为,值得敬佩;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也未能阻止几百名汉族有志实修者的脚步。

我问了一个很不敬的问题:这里环境如此艰苦,有没有忍受不了离开的?

她说,这里来去自由,一旦离开后,是不可能再回来的。这里的觉姆以藏族为主,藏族是个全民信佛的民族,很坚定。汉族有几百人,她们也是冲着实修而来。她自己也来了近3年,一次都没有回去过,不修成她是不会离开的,刚开始时,对环境很不适应,高原反应,天寒地冻也只能穿着空袍子,不像汉族人穿秋衣毛衣等,当地人适应,她不行,冬天她加穿了厚袜子的。她认为越是外界环境艰苦,越能磨炼人的意志,对修行有好处。

我理解这可能就是她们认为的苦修吧!

穿过觉姆住的小房子,来到另一处大经堂,这里是觉姆们培训学习的地方。出了经堂,看到一群群的觉姆正在一个大场子里下一车新鲜的大白菜,旁边是商店,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类似小超市。她说,这一车大白菜是居士们赠送的过冬物质。

穿过觉姆区,我们从另一座桥上向觉姆岛山坡上一片单个木箱改造成的小屋走去,她走得有点接不上气,她说一直以来都有高原反应,稍微走得快点就气喘,我们还好,就陪着一起慢慢向山上走去。路上遇到一个拿着相机的四川人说她已经来了三天了,就是等着看觉姆们每年的闭关静修,据说是11月左右开始,她说百日闭关静修就是觉姆们在亚青寺一年修行中最重要的内容。11月寒冬将至,寺庙的户外公开课即将结束,百日闭关的日子要到了,觉姆们就会进入一个仅容一人的“火柴盒”小屋,进行为期百日的闭关修行,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换取日以继夜的修法之乐。

我们看到的“火柴盒”式的小屋就是觉姆们闭关打坐的修行屋。便走她便说,闭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神秘,觉姆们把自己关进修行屋只是为了能让自己更加安静地思考。黄昏过后,觉姆们才能走出修行屋,结束当日的闭关。说着,我们来到了山坡上,近距离地看到了这些“火柴盒”小屋,确实很小,背靠山坡,面向阳光,面对壮观的觉姆区,视野开阔,特别是有太阳的日子,会显得温暖些。我们问这些小屋子是谁建的?她说,都是觉姆们自己背着材料上山建的,条件好的建的就漂亮些,条件差的就建的简陋些。

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整个觉姆区和扎巴区的全貌。只见昌曲河将觉姆区围成一个小岛,此岛是世界最大的觉姆区,岛外是扎巴(男僧)区。我静静地矗立在山顶,看着远方的觉姆区,刚才我们看到的一间间的简陋不起眼的小房子连成了一片,居高临下显得很壮观,每一间小房子的主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对她们的现状和生活我充满了好奇,她们与我相当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之中,对于她们在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执着苦修,我心存敬佩。

我们现在是下午,如果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升起,觉姆区在袅袅炊烟下,传来阵阵颂经声,我相信会使我们红尘之中心浮气躁的心安静下来。

陪伴我们参观讲解完后,她和我们告别,感谢她一路的陪伴和讲解,佛教讲究机缘巧合,我们与她因相机结缘,她主动为我们当导向,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