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半岛晨报」
中秋,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与家人在一起”才是团圆的正确“打开方式”。
今年中秋,本报记者走进三个特别的“团圆现场”,聆听主人公们对于“团圆”的不同理解,尽管“打开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心中的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却是相同的。
富阳援川医生陈广力
相隔两千公里的团圆
这个中秋节,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广力的家人来说有点特殊,因为,“家里少了个人,总归感觉不太一样,虽然以前他也有中秋节加班的情况,但毕竟不像现在这样隔得这么远”。
今年7月28日,陈广力作为队长,与其他5位队员一同奔赴四川省甘孜藏族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医疗帮扶工作。
中秋小长假的前一天晚上,陈广力的妻子钱利华带着小女儿七七去公公婆婆家探望。大家坐在一起,向陈广力发出视频通话邀请,这成了一家人特殊的团圆方式。
然而,电话拨了好久才被接通,但接电话的却是陈医生的同事。从视频里可以看到,陈医生正拿着手术针,准备给一位患者做面部缝合手术。知道丈夫在忙,钱利华只好结束了通话。
手术结束后,陈广力回电。在电话屏幕上看到爸爸的脸,七七兴奋地大喊“爸爸”,还搬来自己的小非洲鼓,要给爸爸表演中秋节目。身穿手术服的陈广力笑得特别开心,和女儿逗笑了几句后,他告诉妻子接下来还有手术,没时间细聊,只能依依不舍地挂断了电话。
△陈广力与妻子、女儿进行视频通话(华苗/摄)
第二天,记者联系上处于工作间隙的陈广力。说起当初报名援川,他说:“想到要离家千里,3个月不能见家人,肯定会舍不得,同时也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适应高原,不过,这个工作意义重大,藏区的人民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初到藏区的第一周,米的平均海拔让陈广力和同事们过得很艰难,个别队员出现高原反应,血压明显下降,嘴唇发紫,头痛欲裂,只能靠吃散利痛、消炎痛来缓解。但他们是带着任务来的,随时都有患者需要救治,即使双休日也得处于待命状态。
“身体的不适、工作的忙与累还是次要,最主要的还是想家。”陈广力说,每每想家,他就会下厨做几道拿手的家乡菜,一口熟悉的家乡味道能让他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一下就放松下来。
陈广力发来一张自己下厨成果的组照,照片上番茄炒蛋、红烧鸡爪、炒鸡块、葱花荷包蛋、蒸肉圆,还有一道勾人的干菜扣肉,看着就让人生津。“在高原上烧菜很麻烦的,正常半个小时能烧好的,这里要一小时,而且必须用高压锅,不然熟不了”,但为了吃上一口家乡菜,陈广力说,花再长的时间都值得。
△陈广力发来自己下厨成果的组照
临近中秋,陈广力的乡愁更浓了,他想念父母和妻子,记挂正上初三的儿子,还有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七七。每天晚上,他都会与家人视频通话,唠唠晚饭吃了什么,与妻子聊聊工作,问问儿子和女儿的学习生活,看着屏幕里最爱的家人,这是他一天里最温馨幸福的时刻。
中秋节前一周,陈广力收到家里寄来的“暖心包裹”,其中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七七画的一幅画,画上是一个穿着彩色条纹衣的“卡通版爸爸”,边上有妻子代笔的几行字:“亲爱的爸爸,亲爱的七七想你了,妈妈和哥哥也想你了,我已经上学了,爸爸你快回来了吗?”
△女儿七七画下“卡通版爸爸”,寄给陈广力
“之前她爸爸说等她开学了就回来,现在她开学了,她爸爸就说等富阳下雪了就回来。”钱利华说,七七现在就盼着快点下雪,还说要自己造雪花,好让爸爸早点回家。
秦望过江隧道项目经理房中玉
和多个“家人”在工地上团圆
又到中秋团圆时,中铁十四局集团富阳秦望过江隧道项目的多名员工却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坚守在岗位上。
昨晚,项目部专门为大家准备了一场“团圆宴”。工友们都早早赶来一起布置现场。上菜了,鲜香四溢的梭子蟹、汤色浓白的酸菜鱼、软糯甜蜜的桂花藕……大家在笑声中吃美食、话家常,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家人的感觉。
△项目部安排“团圆宴”(方利丹/摄)
“每逢佳节倍思亲嘛,回不了家的同事更需要关爱,让大家感受到这个临时大家庭的温暖。”项目经理房中玉说,项目部专门买了几大车的水果发给工人,组织大家下班后吃顿团圆饭,给大家鼓鼓劲,“队伍的凝聚力对一个项目的推进至关重要”。
房中玉来自南京,身高一米八五,浓眉大眼。他虽然是个“80后”,但已长出不少白发。他说,干工程的人,从来都是天南海北跑、“5+2”连轴转,逢年过节回不了家是常态,今年中秋也是这样,为了确保完成目标任务,项目施工现场“不打烊”。
△房中玉(左一)与同事们吃上“团圆饭”
(方利丹/摄)
房中玉已经在中铁十四局集团工作十多年,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干到现在的项目负责人,靠的是眼勤手勤脚勤。他说,项目经理就像工地的“大管家”,既要领会整个项目建设的意图,统筹各个节点工序,又要协调项目内外的各种关系,各工种、各部门协调一致,才能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房中玉说,秦望过江隧道是全国最大的公轨两用隧道,仅施工用的盾构机开挖直径就达15.76米,超过5层楼高,重多吨,整个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本月底,多吨重的盾构机刀盘将下井组装,这也是整个项目的重大节点。项目每天都在高风险作业,因此他的手机必须24小时待命,准备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而工人工资的发放、现场的施工进度、风险点的管控等也要随时掌握,“工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就是我”。
房中玉说,很多同事离家远,一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趟,遇到工期紧的时候,有的人甚至连着几年都回不了家,因此每到各种节日,就是他最忙的时候,除了要盯紧工程进度,还要考虑工人们怎么过节、如何过好、如何确保安全,让大家即使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必须用心去做”。比如去年春节,留富不回家的工友们在秦望指挥部、富春街道及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这事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资料图:今年2月初,中铁十四局留富人员过春节
“期待往后的中秋节,工友们的家人也能来富阳,看看我们亲手建设的工程,分享我们的喜悦,真正实现人月两团圆。”这是房中玉心底美好的期望。
富春街道文采社区居民
小小手工月饼,牵起浓浓邻里之情
9月17日,文采社区的会议室里特别热闹,社区里的“文艺骨干”们,放下健身球、停下广场舞,都聚到这里,学起了做月饼。
“大家先把糯米粉倒进盆里,然后将热水分几次倒进去。”工作人员细致讲解着制作步骤,阿姨们认真地操作起来,可能因为平常在家就有做包子、饺子的基础,大家上手都很快。
△社区居民们学做月饼(华苗/摄)
“吃起来Q弹Q弹的,味道真不错!”阿姨们初学月饼制作,但交出的“作业”却让“老师”们赞不绝口。
其实,阿姨们对这样的活动并不陌生。“社区在每个节假日都会组织类似活动,粽子啊,汤圆啊,我们都一起做过。”今年59岁的余阿姨说,“我们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这种活动能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这次中秋做月饼,其实就是我们小姐妹间的团圆。”
△社区“大家庭”合影(华苗/摄)
别以为这些月饼仅仅只是这些“小姐妹”的团圆纽带,它们还把多位“老哥哥”“老姐姐”牵进了暖暖的邻里情中。这些手工月饼和“中秋礼包”一起,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送到辖区内5位9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中。礼包很“轻”,里面只有一袋馒头和两包月饼;礼包很“沉”,社区书记张漪萍说,“它承载着社区和群众的心意”。
岁的李富英奶奶是社区里年龄最大的“老祖宗”。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时,她正在家里窗边摇着扇子,见来客人了,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张漪萍挨着奶奶,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并送上中秋礼包和祝福,李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
△社区书记张漪萍看望李富英奶奶(华苗/摄)
不仅是90岁以上的老人,社区里30位80岁到90岁的老人也没被落下。文采社区专门组织了一次“欢度中秋一饼定情”线上捐赠活动,鼓励居民一对一“结对子”,自己购买或委托社区购买一盒月饼,为老人们送去中秋祝福。“开通认捐通道的第一天上午,就有11个人报名。”张漪萍笑着说,社区里的*员和群众参加这样的活动很积极,往往是社区“一呼”,大家就能“百应”。